查看原文
其他

亲水圈动态|郑州黄河行(上)

米豫 绿色中原
2024-09-08

点击上方「绿色中原」关注我们


2024年春夏,随绿色中原的伙伴走黄河郑州段全程,约160公里。




黄河入郑



孟津、偃师与巩义交界的旷野里,黄河出洛阳流入郑州



柽柳刚从沙土中抽出新条;河边沙滩散发着阳光的味道;黄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纹,水色竟泛出一丝暖春的晴柔;邙山的阴岭倒映在河面上,一幅前所未见的黄河清景。



风和水在沙滩上留下印纹。天工之美,令人惊叹。

远处,几丛野菠菜点缀在水洼中,像刚降落到水面正在收起翅膀的鸟。




孩子们玩沙戏水,乐疯了。



天河龙湾



登上邙山山顶,巨大的黄河龙湾呈现在眼前。湾内是平旷的春野,湾头是野花新绿装点的邙山。陡然而落的中国地理二、三级台阶分界线上,西部山地高原和华北平原挟着黄河,在这里激扬交汇,雄浑沉厚,壮阔博大。



河中几片弯如飞羽的浅滩,簇在一起像朵花;花的下游拖着两条长长的微绿水线,犹如一支砂金花簪浮在水面,轻巧、写意又浪漫。

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,我们这些人,以及与这里的一切。


河洛汇流



伊河与洛河交汇后叫伊洛河。伊洛河在巩义河洛镇汇入黄河。



这是几条让人联想深远的河流。

“翩若惊鸿,蜿若游龙”的洛神,隐藏着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“河图洛书”,伊河边的龙门石窟,以洛阳为起点的隋唐大运河,奠基宋明理学的二程“洛学”,汤汤流水滋润了华夏文明。



河洛汇流处风景秀美。西岸长长的神堤伸向两河汇流的水中,与东边两河间的夹滩形成虎口之形。两岸油菜花正黄,和风绿柳,春光旖旎。远处隐约可见伊洛河汇入黄河清浊相交的水线。

河洛汇流处还有北魏皇家石窟寺、杜甫的家乡瑶湾村、康百万庄园、常香玉故居等。


玉门古渡



大雨刚停,玉门古渡的河面上水气浮动,烟波浩渺。河水、雾气和天空同归一体,共融一色。河边上三三两两的人,如诗和远方。



少顷,天和水之间分出一道白,河中两排刺天的桥柱从水雾中显露出来,对岸的树影也浮现出来,团团灰绿,像刷在亚麻布上的油彩。


多年前,在花园口黄河滩深处,看过雪落长河的清景。今日这烟雨黄河,应该是第二帧最难忘怀的画面了。





一艘小船,系在岸角,像是泊在历史的光影里。有铁路之前,玉门古渡是黄河岸边最繁忙的渡口之一。



玉门古渡位于汜水入黄处。

汜水发源于新密,河不长。河口只有十几米宽,紧贴着大伾山。秦末楚汉争霸,曾在这里有场大战。项羽命曹咎蜗守成皋城。但曹咎经不住汉军每日辱骂搦战,一时意气,轻率出城,被汉军击溃于汜水中。曹咎及副将司马欣自刎汜上。这一战成为楚汉之争的转折点。



汜水河口东侧是广武山,绵延至郑州江山路。几十年来,这条山脉一直被称作邙山。其实《辞海》中说邙山“西起三门峡市,东指伊洛河岸”;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也谓广武山“东连荥泽,西接汜水。”广武山的“邙山”之误,原因种种。近年来,郑州市曾带有“邙山”的地名正悄然变化:邙山区更名为惠济区,邙山游览区先改为黄河游览区,现称郑州黄河文化公园。



汜水河西岸的山叫大伾山。山上有虎牢关。这是中东部平原西进洛阳的必经之路。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战争有数十起,最著名的是李世民与窦建德的武牢之战。


虎牢关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。关址今已不存,山上唯余雍正九年制的一通碑,上刻“虎牢关”三字。




大伾山顶的南屯村,是当代地质学家高振西的故居。风景很美,房子厚实而精致,今却颓败不堪,让人唏嘘感慨。



洛口镇附近的黄河滩,让人迷醉。



古成皋城



大伾山的乡道,车窗外是春天的山野。泡桐正开着淡紫色的花,山头土色与绿色相染。半山腰上几孔废弃的窑洞,给人似曾相识的生活联想。



成皋是西周时的东虢国。春秋战国时为郑、韩之重地。秦末楚汉两军在此相持多时。汉时为成皋县。


古成皋城民国初年毁于黄河河道南侵。现存有部分南城墙和西城墙,北城墙已陷于黄河。


(镜头正前方是古成皋城西城墙方向)


顺林边小道走到黄河边,西望黄河,河水漫流,滩涂片片,天光云影映在河面,如梦幻之境。北岸是广阔的草坪培植地,如初春的麦田茵绿醉人。



鸿沟



鸿沟是广武山上的一条深沟。


(鸿沟沟底的路)

它原是战国时魏惠王所开凿的运河,东汉时淤塞。隋炀帝开辟隋唐大运河时,又借用了鸿沟的部分基础,经索须河,把黄河与淮河水系连接起来。


(山上的“鸿沟”二字。右侧是黄河。)


鸿沟因秦末楚汉之争而闻名。灭秦后又打了4年,项羽与刘邦讲和,鸿沟为界,中分天下。这便是中国象棋“楚河汉界”的来由。

鸿沟东西两侧的山顶,霸王城与汉王城相峙而立。两城共遗存有约1000米的土城墙。


(霸王城的南城墙)


分开灌木遮掩的山间小径,从霸王城下到鸿沟谷底、又攀援上到对面的山上,虽不轻松,却别是一种体验。之前看到高山大壑中的幽隐荒道,都会神往不己。这次,也算满足了一回探奇猎胜的心。



中国黄河第一铁路桥



江山路北头紧贴广武山的黄河滩上,700米之内,密集地排列着3座铁路桥。带队的张朝民老师戏称这里为“黄河铁路桥博物馆”。




最西边的,是万里黄河上第一座铁路桥,如今只在黄河河面上遗留着一架架钢体桥基。它1905年建成,是清政府修卢汉铁路(京汉铁路)时,委托比利时公司修建的。当时条件有限,设计时速为5公里/小时,保固期15年。在此后长达55年的时间里,这座桥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命脉。




(新华社图片。1952年10月31日,毛泽东在河南郑州“邙山”上凝望黄河,河中就是黄河第一铁路桥。)

1960年新的黄河铁路大桥建成,老铁路桥改为公路桥单向交替通行。1986年10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后,这座“服役”了82年的“黄河第一铁路桥”被拆除。



现在黄河岸头还残存着混凝土预制板桥面。北望水中傍废桥基而生的柳树,如星辰点缀在银河中。桥面的边缘,露出一根T型钢梁,上面镌着“SJC - 1902 - AB”字样,中间数字应该是桥梁构件制造年份。




(黄河边遗留的桥基钢架,右上方可见改为公路桥使用时铺设的预制板。)

此“桥”以东约四五百米,是1960年建成的黄河铁路大桥,目前为京广铁路和郑太高速铁路并线使用。再往东百米左右,是2013年建成的郑焦高速铁路黄河大桥。站在芦草青青的河滩上,两桥飞架,气势如虹。

这三座桥的西边,桃花峪黄河大桥高高地伸展在黄河之上。




黄河南岸火车站



黄河南岸站在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时就有了。1987年上大学开始,寒暑假来往,都要经过这里。1990年代还专门来过这个小站,车站广场南北长、东西短,车站大厅有不多的旅客出入。




车站现已废弃,目前是郑州铁路局的一个培训基地。透过围墙铁门上的小洞,看到车站大厅高高的白粉墙上“黄河南岸”几个字,车站的外观和字体一如几十年前熟悉的样子。




枯河



江山路向北过沿黄快速路,有一座桥。桥下一条河,叫枯河。

河只有两三米宽,像条水沟。烈日正炽,站在河边,河水急急从脚边流过,隐入一片杨树林。



枯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,全长40公里。它发源于郑州市上街区,在郑州西北濒黄河东流,至惠济区天河北路南裹头注入黄河。

南裹头观景台东侧有一条沟,芦草丛生,以前一直以为是黄河漫流留下的河汊,不想竟是枯河入黄河的河口。


(枯河注入黄河处)

枯河古称旃然河。很难想象,这么窄的一条小河,在环境湿度较小的郑州地域是如何“活”下来的?它源头的水从哪里来?一路上又是如何汇聚?真让人好奇。



(枯河上的郑焦城际高铁线路和京广铁路桥)

枯河因天旱则涸,故称枯河。

枯河虽不起眼,贡献却不容小觑。枯河流域有多个史前遗址,其中青台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丝织品,西山遗址在中国古代城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


(枯河北岸可见思念果岭的住宅楼)


西山遗址



西山遗址位于惠济区古荥镇枯河北岸,北距黄河4公里。距今约5300年至4800年,属于仰韶文化晚期,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“雏形城市”。


西山遗址开启了大规模城垣建筑的序幕。其城垣近圆形,呈八角,上承仰韶文化圆形环壕聚落之形,下启后世方形城垣先河;西山遗址城垣外有壕沟,具备了中国古代“城”“池”的初步形态。




遗址已于1983年发掘。如今铁栅栏门内丛树杂草,一片葱郁。路边露出一段土城墙,应该是城墙基址上的保护性覆土,上面长满绿树青草。



右岸黄河大堤“0公里碑”



从江山路向东上黄河大堤,行一二百米,就是右岸黄河大堤“0公里”碑。




“黄河大堤0公里”是黄河下游“地上悬河”的起点。

实际上,此处并非右岸黄河大堤起点。目前右岸黄河大堤起于此碑以西1公里即江山路以西、广武山结束的地方。



黄河堤防始于春秋时期。现今河南境内的黄河两岸大堤是在明清时代老堤基础上加修起来的,有500多年历史。



黄河大堤高出地面很多,两侧高树夹道,堤下榆柳成堆。有几年的时间,喜欢在大堤上兜风。迎着夕阳,行云流水,人轻快得像要飞起来一样。最是那漫坡的堤草,泛着迷人的金绿色,从堤顶铺垂下来,像无限柔情流泻人间。

前些年大堤郑州段加固,修了沿黄快速路,堤南侧的草坡浅了很多,堤上高大的杨树也更新成了小槭树。且等它们长大吧。




END

相关阅读

十九周年庆 | 觉醒 同行协会动态 | 绿色中原2024年4月动态一览
协会动态 | 绿色中原2024年5月动态一览

编辑|许静怡

供图|绿色中原会员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绿色中原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